
安平樹屋
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德記洋行後面,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,根據台南市府文化局調查,
從砌牆古磚推取自熱蘭遮城紅磚,及門楣花崗石、窗框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,
推測最早應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,
此處曾做為「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」出張所倉庫,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。
台鹽退休場長張坤煌先生說,1935年在此上班時,
倉庫牆面就已經有榕樹盤根,可見此處榕樹已有百年樹齡。
擁有特殊情調及神秘氣息的安平樹屋,經過台南市政府重新打造,請建築專家設計,
將樹屋視作一開放景觀藝術,已吸引不少單位接洽辦活動,
包括展覽、服裝秀、生態自然教學等。
本處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,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,經過半個世紀,
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,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「塔普倫寺」。
安平樹屋的奇景,引發藝術家的創造意念,在經費的支持下一度進駐其間。
後因活動終止,樹屋再度閒置,直到被列入「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」的整體規劃中,
經過專業的規劃,於93年底整修,提供木棧道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,
形成特殊的地景建築,重現於世人眼前。(資料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)
參觀安平樹屋及德記洋行之門票:全票50、半票25 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
以上為網路所查的資料。
PS 因為要錢咩,所以啊,我們只在外面拍拍照而已啦!
下次若有機會再進去參觀囉!
德記洋行(民國68年改名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)
國定三級古蹟 創建於同治六年
異國情調館內陳列許多關於先民開墾、耕耘、興學等逼真的蠟像
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(西元1867年),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,
大多從事鴉片、樟腦、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。
宣統3年(1911年)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,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,臺灣光復以後,
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,民國68年,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,
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。
英商德記洋行,長二十英丈,寬十二英丈,與先後建立的怡記、和記、東興、唻記,
合稱安平五大洋行。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,
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。此外,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。
整棟建築坐北朝南,樓高二層,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,一樓原為行員宿舍,走道居中,
左右各有三間房間,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,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,
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,加上白色粉牆,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。
屋頂為桁架系統,上鋪瓦片,分成左右二個屋頂,均為四坡排水。
一般而言,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,大多採拱廊模式,以避雨水及日曬,
拱廊拱圈成為該建築上之重要特色。
以上為網路所查的資料。
PS 因為要錢咩,所以啊,我們一樣只在外面拍拍照而已啦!
一樣,下次有機會再進去參觀囉!
呵,這樣是不是有藉口再去台南玩呢!